close

1  

2  

-1973,with his wife Vira

米蘭·昆德拉(捷克語:Milan Kundera,1929年4月1日-)是捷克著名作家,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。

1975年流亡法國,1981年歸化為法國公民。他在晚年接受採訪的時候稱自己為法國作家,認為自己的作品應歸類為法國文學。

著名作品包括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、《笑忘書》等。

 

1989年天鵝絨革命前,他的作品在捷克斯洛伐克長期被禁。他很少接受媒體採訪,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。

1984年,昆德拉發表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,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。

小說以編年史的風格描述捷克人在「布拉格之春」改革運動期間及被蘇軍占領時期適應生活和人際關係的種種困境。

1988年,美國導演菲利浦·考夫曼將其改編成電影。

 

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(捷克語: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,法語:L'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'être)

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·昆德拉於1984年所寫的小說。

小說的背景設在布拉格,內容涉及相當多的哲學觀念。

「米蘭·昆德拉藉此奠定了他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。」(《紐約時報》語)

(by Wiki)

 

在第一章<輕與重>有段我超喜歡

「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徵,

負擔越沉,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,越趨近真切和實在。

相反,完全沒有負擔,人變得比大氣還輕,

會高高地飛起,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現實的存在,

它將變得似真非真,運動和自由都將毫無意義。」

 

在<輕與重>這個章節和書名相互輝映

這兩個形容詞並沒有絕對的定義

而是一種相對的比較

 

羽毛和石頭孰輕孰重?

石頭和高牆孰輕孰重?

高牆和大樓孰輕孰重?

大樓和心靈的負擔孰輕孰重?

 

沒有了心靈的負擔那麼甚麼東西才能推動我們向前呢?

那到底孰輕孰重?

 

面對生活的態度必須扎實

也許認為自己伸出手甚麼都抓不住

但至少有伸出手的勇氣和能力

說不定下一個接踵而來的事情會讓整個人生不一樣

每個選擇都造就另一個未知的改變!

如同電影倒帶人生<Mr.Nobody>和 蝴蝶效應 <Butterfly Effect>所演譯的一般

環環相扣的選擇決定現下的人生

所以不要害怕選擇

Choose what you want,what you love and make every effort to chase for it!

 

而在現今可知的觀念裡,時間是不可逆的

所以每個人的一生理論上來說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經歷

「我們既不能把他與我們之前的生活相比較,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後再來度過。」

 

在<生命不可承受之輕>中以四個人物錯縱複雜的關係來解釋作者想傳達的理念

具有歷史、情感、人生觀等等的剖析

 

其中一名主角托馬斯:

「只發生過一次的事就像壓根兒沒有發生過。

如果生命只有一次,我們當然也可以說根本沒有過生命。」

 

但在生命的流轉中所經歷的一切,要怎麼說從未來過?

也許是什麼都沒能留下嗎?

 

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

你會覺得遇到似曾相識的事情(Deja vu)

是因為壓力大或疲累

大腦運轉過度造成腦神經突然錯亂

以為這是已經發生過的記憶

其實是正在寫入海馬迴的過程

但我一直覺得這是一種前世今生

不然地球上每天那麼多人出生死亡

靈魂也製造太快了吧

而且真的死掉就無感了嗎???

我想大概在死亡降臨我才能懂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z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